来源:纳食(ID:kuaixiao6699)
据企查查消息,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鲁中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近日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为40578044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
企查查显示,目前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存在30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8亿元。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而过完三十岁的汇源果汁,可能依然会想起,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的那个下午,竟成了汇源一路下坡的开始。
01汇源的诞生与崛起历程可以用“非常顺利”来形容:从1992年6月朱新礼创立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到2000年汇源果汁实现12亿元销售额,汇源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商。
另一面是顺利登陆港交所上市,且创下了当年港交所最大规模IPO。可以说在当年,汇源是绝对的国民饮料,人们只要提起果汁,绝大多数想到的肯定就是汇源。
可就是在如此风光的时候,作为汇源集团董事长、创始人的朱新礼,却是一心想着如何卖掉它。
在朱新礼看来,这更多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按照前管理层的说法,朱新礼一直认为自己“真的不擅长做市场销售,我懂的是农业、是如何布局好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作为上市公司的基础、最强力的保障”。
出售汇源,其实在朱新礼眼里是一步“妙手”。把不擅长的下游销售、生产分销卖给可口可乐操心,而自己专注做上游供应。无论可口可乐做成什么样,最终还是要从自己这采购原材料,这样一来就成了让可口可乐给自己打工,何乐而不为?打着这个如意算盘的朱新礼,开始为汇源谋一个下家。2008年,在达能集团与华平投资集团推动下,汇源与可口可乐开始进行沟通,最终敲定可口可乐拟以153亿元收购汇源的方案。要知道当年汇源在港股的市也不过54亿港元,合约48亿人民币,这个价格开得可以说是相当丰厚。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及其旗下全资附属公司AltanticIndustries联合宣布:将以总价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以及汇源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注销汇源全部未行使购股权,提出自愿条件现金收购建议。这成为可口可乐当时在中国、也是在其发展史上除美国之外的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时任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的穆泰康在第一时间表示:“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并且成功的果汁品牌,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朱新礼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果汁后,国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网上一项由近7万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高达82%的网民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发布消息,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这不仅是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之后商务部首次否决的外资收购案,也意味着当时金额最大的外资企业全资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案以否定的形式被画上了句号。
朱新礼资深财经媒体评论人张庭宾表示,在网上调查中,很多人都反对这桩并购案,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从反垄断与维护经营者,特别是作为出卖方的汇源的正当竞争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似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殖民恐惧在起作用——把一个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看成了事关国体的大事。
实际上,将自己的企业经营好,寻求被并购,找个好婆家,也是经营者参与竞争的一种结果和出路。不批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其实也意味着不同意汇源找个好婆家,汇源也许就此失去了一次发展和上台阶的机会。
但作为当事人的朱新礼,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那是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把25亿美元从美国人手里拿过来,如果投到中国的现代农业的话,就能帮助很多农村、农民实行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经营,品牌化经营。
同时,我们还能借助可口可乐的平台,把中国的新鲜水果和浓缩果汁输送到全球去,输送到100多个国家去。
02收购被叫停,让此前精明地提前布局一下子变成了负担。在决定收购之前为了减少成本、做大估值,朱新礼大举裁员,把原本9722人的员工数量缩减到了4935人。最终这笔收购被叫停,汇源也因此元气大伤。
一方面是上游产能扩张,但利用率却太低,每年折旧与土地使用权摊销等费用支出暴增;
另一方面下游销售体系大砍对上扩张的产能,结果是又被迫重新大量扩张销售渠道以消化产能,既费钱又费时间。
尽管此时的汇源营收有所增长,从2009年的28.5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57.6亿元,但其净利润水平并不高,最高时也只有3.4亿元。到2011年后,汇源的实际利润已是接连的负数。
2013年左右,汇源开始断臂求生,陆续出售了12家子公司和9家工厂。据统计,到2017年底,汇源果汁负债规模已经达到了114.03亿元。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北京汇源债务规模为128.23亿元。
很快,退市后的汇源进入了重整程序,文盛资产、国中水务等意向投资方也开始盘点汇源的资产情况,虽然大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数据出来时还是让人惊讶不已: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法院裁定的债权和债转股前北京汇源资产总额为14.59亿元,负债总额为128.23亿元,净资产为亏损113.64亿元。
随后也就有了文章开头被执行超58亿元的事情。其实回过头看,汇源的经历彻底解释了什么叫“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两步是疯子”。
虽然现在消费者都追求纯天然和健康,但主打鲜榨果蔬汁饮料的汇源,在十年前给人的最大印象其实是“不好喝”。拳头产品100%系列因为过于“纯天然”,口味经常为人所诟病,橙汁太酸、苹果汁太涩,至于各种蔬菜汁则大多口感古怪。
加之千禧年后各类饮品国际巨头、本土企业纷纷崛起,饮料市场种类爆发式增长,汇源也就越来越难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在2017~2021年间,中国果汁零售额规模逐年持续收缩,从2017年的871.39亿滑落至2021年的752.59亿。可以看出这也并非完全是出于汇源的问题,事实上是整个果汁类饮品在当时都并不好混。
03
不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消费者喜好并不会一成不变。随着近几年市场越来越青睐健康、原生态产品,汇源也终于渐渐熬出了头。
其中主打鲜榨、健康的中高浓度果汁产品,也逐渐随之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在去年3月,汇源透露,汇源果汁将重新聚焦中高浓度果汁产品,将原有的385个SKU瘦身至78个,未来汇源果汁产品的销售结构将按照高中低浓度,50%、40%、10%配比。可以说汇源已经打算,彻底豪赌中高浓度果汁市场。
而事实证明,汇源赌对了。
凯度消费者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国内果汁市场总量为118.1亿元和140.7亿元,同比增长9.4%和19.2%,而此前国内果汁行业处于滞涨期,2019年的增速仅为0.2%。2022年低中高浓度果汁都实现了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是高浓度(100%)果汁品类,销量和销额同比增长26.8%和34.6%。
近期多家饮料企业发布2022年业绩中,果汁业务也都出现了较快增长。统一企业中国2022年饮料收入同比增长11.3%,其中果汁事业部收入大增35.4%,在饮料营收中占比18.3%,创六年来新高。康师傅的果汁业务2022年也实现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了18.6%。农夫山泉财报也显示,其果汁饮料业务2022年实现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了10.3%。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曾经拖垮汇源的上游供应链打造,在此时却成了它独特的优势。
根据汇源年初披露的业务数据显示,仅2023年前两月其产品销售额已达近8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近1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100%纯果汁业务增长52%。在如此亮眼的业绩增长下,汇源也在今年三月正式宣布了自己的新战略目标,不仅要三年内开启IPO重新上市,还要在三年后实现百亿营收。
如今,尽管网上关于汇源的负面信息多入牛毛,我们先不评论对错,汇源之前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但是重整之后做出的改变也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如何,这个有着三十年历史的国民果汁品牌,一路走来的确不易,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去给汇源一点时间,自从破产重整后显然不能再犯老错误的新汇源,也无法再承受第二次的“错过”。
至少从现在来看汇源的这次复活卡已经初步带来了成效,但这并不是一张无限复活卡。汇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重新站上一定高度的台阶,向资本市场证明汇源仍然有王者归来的实力和潜力。但未来具体业绩表现,还有待进一步观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