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八
来源:铅笔道(ID:pencilnews)
漂亮了,安徽铜陵市杀出一个超级独角兽:小菜园,估值超100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在硬科技创业大潮之下,还能有这么一家平民中餐厅冲刺IPO(港股)。
这给消费创业者增添了不少信心:并非只有硬科技公司才能上市,消费公司——哪怕是平价中餐品牌——只要你足够优秀,照样有上市的可能。
科技与消费不能对立,永远相辅相成。只要能赚钱,能创造社会价值,就是好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小菜园是好公司吗?
首先,它很赚钱,比绝大多数科技公司都赚钱。2021年,它收入是26.45亿元,净赚2.27亿元;2022年收入是32.13亿元,净赚2.37亿元;2023年收入是45.49亿元,净赚5.32亿元。
其次,在一个小细分领域,小菜园做到了全国第一。它主打的是大众便民中餐厅,在50元-100元的中式快餐领域,它做到了国内第一。
2021年-2023年,在“小菜园”品牌门店,人均消费金额是65元-66元。
它主打的就是“好吃不贵”:以家常菜为主,多数在60元以下。比如某盘青菜,大排档卖12元,高级餐厅可能卖25元,而在一些特殊时刻,小菜园可以卖到10元以下。
这种平民定位,迎合了广大老百姓的需求。即便在疫情的3年里,小菜园收入也是只升不降。比如在艰难的2022年,小菜园收入32.13亿元,同比上涨21.5%。
为什么能做到“不贵”?背后的方法值得借鉴。
一个关键因素是,它直接和顶级供应商合作。比如水是从农夫山泉采购的;食用油是从益海嘉里采购的——该公司拥有金龙鱼、胡姬花、香满园等多个品牌;鳙鱼、草鱼、鲫鱼是从大湖股份采购的。
另一个关键动作,小菜园直接从优质产地采购食材。比如大米来自黑龙江五常;鸡肉来自皖南优质鸡肉;虾是来自北海海域的虾。
一个令人意外的是,它还拥抱了硬科技——炒菜机器人。机器人可以预设多种烹饪程序,根据菜品能自动完成多个动作:加热、搅拌、调味等。
这也降低了小菜园的人力成本。据招股书信息,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数个厨师的工作。尤其在高峰期,一个操作员可以同时监控多台机器人。
小菜园的核心定位是:好吃不贵。而机器人帮它实现了目标:一方面节约了人力,一方面稳定了味道。
机器人有“精确控制”功能:能准确控制温度、时间和配料量,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烹饪失误,确保每一道菜的味道稳定。
这也充分说明:科技与消费不对立,消费企业是科技公司的甲方,是科技公司的收入来源。
只有消费公司蓬勃发展,科技公司才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只有小菜园这样的餐厅蓬勃发展,炒菜机器人产业才能手有余粮、内心不慌。
在招股书中,小菜园计划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以3万-5万元的中端产品价格计算,该笔订单额可达9000万至1.5亿元。单这一个订单,就可能让一个超级独角兽生存1年。
所以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消费公司是科技企业之母,打压消费企业,就是打压科技。